一、1943年7月4日《新华日报》所刊《民主颂》原文
这几年,每逢7月4日美国国庆日,都能看到一个帖子刷新于网站及微信,说是毛泽东在1943年7月4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民主颂——献给美国的独立纪念日》。该文不足850字,照录如下:
每年这一天,世界上每个善良而诚实的人都会感到喜悦和光荣;自从世界上诞生了这个新的国家之后,民主和科学才在自由的新世界里种下了根基。一百六十七年,每天每夜,从地球最黑暗的角落也可以望到自由神手里的火炬的光芒,——它使一切受难的人感到温暖,觉得这世界还有希望。
从年幼的时候起,我们就觉得美国是个特别可亲的国家。我们相信,这该不单因为她没有强占过中国的土地,她也没对中国发动过侵略性的战争;更基本地说,中国人对美国的好感,是发源于从美国国民性中发散出来的民主的风度,博大的心怀。
在中国,每一位小学生都耳熟能详华盛顿的诚信,每一位中学生则对林肯的公正与仁慈、杰弗逊的胸怀与真挚心领神会。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在我国大地上早已成为一切美德的化身。他们所承载的,早已超越了单一国家、单一民族的荣誉。马克·吐温、惠特曼、爱默生等先贤,启迪了我们这一代人。正是他们,让年轻的东方人领悟到了人的尊严与自由的珍贵;也是他们,在我们缺乏民主传统的精神领域中,构筑了抵御法西斯思想的坚固长城。这种以心灵沟通的精神道德传承,是无法用数字和金钱来衡量的。
我国人民对“美麦”、“庚款”以及其他抗战以来的无私援助与捐赠满怀感激之情;然而,在这所有一切之前,之上,美国在民主政治领域向落后的中国展现了先导之力,引导我们学习华盛顿、林肯和杰弗逊的典范,使我们深刻理解到,建设一个民主自由的中国,必须具备大胆、公正和诚实的品质。我们坚信,这乃是中美两大民族在战时、战后乃至长久未来亲密合作的最坚实基石。
相隔千里,百年来,我们相互间所交流的,不过是两大民族中少数几人的特殊交往。然而,我们坚信,太平洋的波涛无法阻隔我们人民之间深厚的友谊。在困境之中,我们的心灵总是向西方倾斜。展望未来,待我们齐心协力,将法西斯蒂的暴行驱逐出境,为了在战争中打造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我们更需要盟友的鼎力相助。
昔日,民主之泉滋润了我们的心灵;展望未来,科学的力量将助力我们成长。让我们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连接中美两大民族的桥梁,荣耀将永远属于那些秉持公正与诚信的民族与人民。
图示 | 1943年7月4日,《新华日报》封面首版
图 | 1943年7月4日,《新华日报》第四版“新华副刊”刊登了唐徵的《民主颂》一文。
二、《民主颂》的真正作者唐徵,乃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报界英才,不幸于渣滓洞监狱英勇献身。
怀着探求真知的渴望,我决心一探究竟。于是,我依照线索,在网友的帮助下,找到了1943年7月4日的《新华日报》。
起初,我以为“社论”必定占据头版显眼位置,要么是头条,要么至少在前排。但出乎意料的是,头版上既没有新闻,也没有社论,没有讲话,没有照片,满版尽是各式各样的商业广告。幸运的是,我在第二版找到了所谓的“社论”,但它的标题却是《巩固工作竞赛成绩》,与美国的国庆无关,也与自由民主的价值不沾边。除了这篇社论,其他文章则是对盟军战场英勇的赞颂,记录了国民革命军将士的抗战故事,以及重庆地区的社会动态。那么,那篇广为流传的《民主颂》社论究竟藏身何处?它隐藏在《新华日报》的第四版,位于副刊的右上角,作者署名为唐徵。
唐徵?——毛笔名?
非也,此人确实存在且业内知名。
唐徵,原名唐征久,1912年诞生于四川岳池县。早年曾在四川省刘湘政府机关报《华西日报》任职,该报由川军将领潘文华担任董事长。1938年,他担任“青年记者学会”理事,并创办了《时事新刊》,任总经理一职。翌年,唐徵担任《华西晚报》的主笔,相当于总编辑,同时兼任川康通讯社的编辑。在1940年代初,《华西晚报》与《时事新刊》均受中共直接或间接控制。那一年,唐徵正值31岁。随后数年,他在报界声名鹊起,才华横溢,意气风发,成为当时颇具知名度的知识分子。然而,因直言不讳,他不幸被捕入狱。1944年,他从成都监狱获释,但在时局的压力下,他返回家乡教书,并继续从事地下活动。1948年8月,因未能成功策动岳池广安起义,他被以“煽覆罪”之名再次被捕,被关押在军统重庆集中营。尽管重庆地下党和民盟人士试图营救,但最终未能成功。1949年11月27日,他与陈然、张泽厚等300余名革命志士一同在渣滓洞监狱英勇牺牲。在这批牺牲者中,有27位民盟成员,其中20人先后加入共产党,拥有双重政治身份,唐徵便是其中一员。那一年,他37岁。烈士逝去,留下孤儿寡母。他的遗孀杨继祥,时年30岁,此后含辛茹苦,独自抚养四个儿子,直至2005年离世。
他的大儿子杨美卿,曾在11岁时见过他。其时他在南充建华中学教书,利用教员身份,为地下党工作做掩护。大儿子回忆说:“他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每天都看着我们做作业、温书。他在那里留下了很多诗,我曾经整理成册,但只是在家人之中翻阅。”他的三儿子唐伟,是深圳大学最早一批拓荒者,曾任深圳大学党办主任,现已退休,定居深圳。他只能通过母亲的回忆来怀想父亲:“父亲被捕时,我年仅两岁。母亲的讲述中,父亲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无论是绘画还是作诗,他都无所不通。”
2009年,《重庆商报》报道烈士家属“寻亲”活动,才有媒体找到他们。唐伟告诉记者,之前从未告诉外界自己是烈士子女,但全家每年11月27日都会前往重庆烈士墓,在父亲和战友的坟前放上一朵小白花。唐伟说:“我们固然一直清楚自己的身世,但总认为这仅是家族的秘密,认为只要默默纪念父亲便足矣。”
唐徵的生平诗文虽未曾公之于众,却留存着一首名为《咏怀》的佳作,该诗创作于1944年,正值他出狱归乡投身教育之时。诗篇慷慨激昂,至今仍广为传诵。
丝管名城任淹留,壮怀直欲耨九州。
十年走笔忝无冤,几度临渊幸有头。
威武何能屈铁钺,沧桑犹自忆盟鸥。
昔时游侣矜豪富,耻向端生共马裘。
诗书载情。字里行间,隐含着他对于国统区内直言不讳却招致牢狱之灾的抨击,对于时局艰难之际,只能暂时归隐乡里、隐秘工作的筹划,以及对于昔日友人荣华富贵却各自分道扬镳的感慨。
影像 | 1940年,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右侧)与董必武同志在重庆红岩村合影留念。
三、《民主颂》发布背景
唐徵的《民主颂》虽在美利坚独立纪念日之际公开发表,然而,他并非孤身奋战。
根据《〈新华日报〉索引》1964年版记载,在7月3日至6日这一时段,围绕“美国独立纪念”主题的新闻报道和政论文章数量颇为可观——
7月3日,第三版——《致敬联合国家,美独立纪念日,中东美空军发布通令》
7月4日,第三版:《为四大自由而战,美国今天庆祝独立纪念,麦克纳特说丧失的自由不久将恢复》;第三版:《祝盟邦美国国庆(短评)》;第四版:《民主颂——献给美国的独立纪念》,署名作者唐徵。
7月5日,第三版:《全球共庆美国国庆,林森主席致电美国,表达祝贺》;第三版:《[美国国庆]陪都欢庆盛况:何应钦总长在渝举办盛大的欢宴,宴请美军陆海空军,史迪威将军承诺将全力支持中国》;第三版:《史迪威将军向美国民众发表广播讲话》。
7月6日,最新版:《美国驻华大使馆举办游园盛会,共庆独立日佳节》……
在渝举办的美军国庆庆祝晚宴,为何《新华日报》会发布如此直截了当的报道,又为何刊登这样的政治评论?
为探寻昔日风向,我们必须重温往昔的局势。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处于激烈的对抗之中。1月9日,中华民国政府所不承认的“伪政府”——汪精卫政权,与日本签署了《日汪关于交还租界及撤废治外法权之协定》,并共同发布了《共同作战联合宣言》,向美国和英国宣战。紧接着,美国与英国分别与国民政府签署了《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以及《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条约与换文》,决定放弃其在华的特殊权益。在国际战局中,尽管前路艰辛,但局势总算开始朝着有利于盟军的方向转变。同样,在国内战局中,虽然困难重重,但也逐渐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有必要特别指出,当时正值联合抗日的国共两党之间摩擦不断:3月10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问世,延安的《解放日报》随即发起对其的批判;6月16日,国民党军队中的李仙洲部第92军向冀鲁豫根据地的湖西地区发起了进攻;紧接着,6月18日,胡宗南在洛川召开了军事会议,部署调动部队,准备对陕甘宁边区发动进攻;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的主力奉命集结于葫芦河地区,为应对国民党军的侵犯做好充分准备……7月4日,国民政府总长何应钦在重庆宴请了美军陆空军将领,史迪威将军承诺将全力支援中国。这一天,《新华日报》发表了多篇文章,包括《民主颂》,这些文章与美国的国庆节相关。此外,7月6日和9日,朱德接连致电蒋介石和胡宗南,强烈要求他们停止对边区的进攻。
四、风格迥异,《民主颂》非毛泽东所撰。
若您能继续阅读至此,不难领悟:《民主颂》岂能出自“毛泽东”之笔!若您再细读其文,定能心悦诚服:《民主颂》岂能出自“毛泽东”之笔?
图 | 1945年9月16日,毛泽东同志在红岩村,亲切会见了我党驻重庆办事处接待的美国第十四航空队的三位英勇士兵。
细读《民主颂》的文字,自首段起便流露出鲜明的“小文青”风格,洋溢着青涩的气息,却又充满激情。笔触中融入了梦幻的色彩,同时又展现出张扬的个性,生动地传达出一种朝气蓬勃、热血沸腾的气息。
唐徵30岁,文坛新秀。
此时,年近半百的毛泽东,已半生驰骋于革命浪潮。
再看《民主颂》的细节,从第二段开始,就纯然背离毛泽东的历史观念、阅读趣味及政治立场。譬如,“从年幼的时候起,我们就觉得美国是个特别可亲的国家”,这真是毛泽东觉得的么?“马克·吐温、惠特曼、爱默生教育了我们这一代”,这真是毛泽东觉得的么?诸如此类,无需多言。这时的唐徵,像那个时代大多数热血青年一样,寄望于国民政府的联美政策并以为美国式前景的美丽新世界是指日可待。其时,马克·吐温这样的美国文学家,惠特曼这样的美国文学家,爱默生这样的美国文学家,正是这代风华正茂文艺青年寻找慰藉心灵的读物时推崇的偶像之一。所以唐徵说:“在困境中,我们的心灵向往着西方。”“为了在战争中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在科学领域亦亟需盟友的支援。”
此刻的毛泽东,已于3月2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荣膺中央政治局主席及中央书记处主席的职务。
当时,中央书记处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三位领导共同组成。毛泽东在运筹帷幄、布局天下之际,其阅读喜好主要集中于二十四史以及军事名著。即便是在即兴赋诗填词时,他也未曾考虑过从19世纪以来的美国文学中汲取营养。
是的,真正能够抚慰他心灵的,乃是他笔耕寄情于文字所流露的真情实感: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回归正题。自7月4日以来,同盟国军队的战斗并未停歇,抗战斗争仍在激烈进行。与此同时,另一场“战争”——思想界与文艺界的整风运动,亦在持续推进。那么,对于《民主颂》及与之相呼应的赞美文章,它们的未来走向又将如何呢?
图示 | 1943年伊始,众多民主人士齐聚一堂,共襄盛举,参加《新华日报》创刊五周年的纪念茶话会。
五、董必武如是说
我党首度开展的整风运动,自1941年5月于延安召开的高级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发表《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拉开序幕,直至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而告终。关于此次运动,国内外学术界已有深入细致的研究,此处便不再赘述。
须明确指出,自1943年3月至10月,整风运动已进入总结学习的阶段,各相关单位需对自己在工作和整风学习中的经验与成果进行梳理与总结。
这篇并非出自毛泽东之手的《民主颂》,尽管其发表与传颂之地并非此处,但恰巧与此时段相吻合。
对那代文化人士来说,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的讲话,与他们在后生涯中经历的那段不可更改的命运,始终存在着一种既微妙又深刻的内在联系。
1943年10月19日,《讲话》全文在《解放日报》上正式刊发。
在《解放日报》发表该篇讲话之前,中共南方局全体成员已自1942年6月起至1943年10月止,严格按照学风、党风及文风的顺序,分阶段实施了整风学习的举措。
经过南方局的整风运动,中宣部在1943年11月22日向董必武发出电报,对《新华日报》等报刊提出批评,认为它们“背离了党的指导方针”。电报指出,当时大后方思想斗争的核心任务并非党的自我批评,而是“抵制大资产阶级的逆流”。《新华日报》等报刊未能深入研究和广泛宣传毛泽东思想,反而发布了诸多“自以为是、错误频现”的言论。
接获指令后,董必武迅速在八路军驻渝办事处主持了一场座谈会,会上,著名作家夏衍以及其他多位文化人士遭到了点名式的批判。
座谈会上特别指出,《新华日报》连载了大量倡导西方民主与自由的论述,其中1943年7月至9月三个月内尤为集中。会上首先点明批评了7月4日发表的唐徵撰写的《民主颂》一文。
董必武作为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人,当时是这样评价这些作者的:
未能坚守无产阶级的立场,尤其是在对罗斯福“新政”的理解上存在偏差,甚至对资本主义国家所谓的“自由”与“民主”观念进行了不当的宣传与欣赏。
知识分子想得多,感觉得少。
观念论与个人主义。
此刻的唐徵,因坚持直言不讳而被囚禁于狱中,直至1944年方得重获自由。他虽被国民党当局监禁,却非因《民主颂》一书;然而,在共产党的整风运动中,他却成为了众矢之的,正是由于这部作品。
左图展示的是1943年3月,蒋介石所著《中国之命运》一书问世,书中倡导封建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理念,并对民主主义及共产主义持反对态度。
《解放日报》于1943年8月11日刊登了艾思奇对蒋介石所著《中国之命运》的批判文章。
右图展示,国民党趁共产国际解散之际,意图再度挑起一场波及广泛的反共摩擦。图中呈现的是毛泽东为《解放日报》撰写的社论,其中强烈抗议国民党的反共行径。
六、文学虚构中的“社论”跃然纸上,进而网络空间中广泛流传
问题根源在于这些环节,它们由一连串连续的想象所构建,形成了一道看似严密的逻辑推论链条:
首先,《民主颂》作为献给美国国庆日的佳作,其文风激情洋溢,情感炽热,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使人不禁将其视为一篇“社论”。然而,真正的社论《巩固工作竞赛成绩》却鲜为人知,被遗忘在角落。
第二环在于,《新华日报》的社会影响力更为显著,加之陪都时期政治环境中的错觉与盲区,众多人士误以为它才是中共中央的官方机关报,并认为其刊登的“社论”均反映了党中央的集体意志。
第三环的关键在于,毛泽东确实亲自执笔撰写了多篇“社论”,而这些作品均发表于《解放日报》。
自1943年起,数年间无人赋予其附会之想象。
许涤新、戈宝权、华岗、潘梓年、周恩来、陈家康、薛子正、胡绳。
然而,在2006年,一部长篇小说引发了广泛关注,其情节与《民主颂》有所关联。这部小说的作者是白祖诗,书名为《黑牢之恋》,由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于同年出版,全书共有785页,首版发行量为4000册。通过网络检索所得信息显示,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是一家具有文化公司性质的出版社,其出书时使用了其他正规出版社的书号。
在该书第231页,作者虚构一段关于翻检《新华日报》旧文的情节,全文照录《民主颂》,以故事主角之口说成“社论”:“确实无疑,这篇社论是十五年前由《新华日报》发表的。”然而,小说故意隐去了作者的姓名,通过故事主人公的思考,得出了这样的推论:“根据我的经验,这篇文章若非毛泽东便是周恩来所批准发表,甚至有可能是由他们亲自执笔。”
自2008年5月起,我国著名网络平台“天涯社区”独家连载了小说《黑牢之恋》。
网络传播的力量迅速被点燃与加剧:搜索、复制、粘贴、转发、改编……这一系列网络时代的操作手法,在极大便利我们的同时,也不知不觉中滋养了懒惰的心态。
诸多学者亦不例外:遇有可通过百度解答的问题,便不再踏足图书馆;若图书可解,便无需前往档案馆。
接下来,便是至关重要的第四步:将《民主颂》进行文字录入,或通过复制粘贴的方式呈现,进而辅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加工,最终在网络的虚拟领域中广泛传播。
散文性质的文章,就这么被视为“社论”了;署名唐徵的文章,就这么被转嫁“毛泽东”了;文艺青年兼媒体新锐的文章,就这么被当作“中共集体意志”了。
究竟是谁率先将这“键盘侠”概念引入网络?鉴于网络搜索时常遭遇信息封锁,这一历史节点难以追溯。至于谁最早将其引入微博,谁又最先在微信上传播,这些细节同样难以考证。然而,这一切已不再关键。
至关重要的是,这篇文章的“社论”已经在网络空间和微信平台中广泛传播开来。
尤为关键的是,假托“毛泽东”之名的这篇“社论”,在网络环境的当下和时代潮流的风向中,蕴含着一种别具一格的传播心理。
中鑫优配-十大正规实盘配资平台-第一配资-配资公司排行口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